最美人间四月天,穿行在竹溪县十八里长峡,澄澈的溪流倒映着漫山绿叶,白鹭掠过铺满青苔的溪石,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。这方“中国天然氧吧“的动人景致,正是竹溪县创新全民护水机制结出的文明硕果。
“您守护的不仅是清流,更是文明底色。”在近日举行的“文明河流“建设宣讲会上,宣讲员刘梅向广大居民朋友发出倡议。如今在竹溪,企业主动投入治污资金,孩童自觉捡拾河道垃圾,农家乐经营户争当“民间河长”。曾经的养殖污染点变身生态茶园,消失多年的“麻鱼”重现溪涧,万江河畔建起水生态科普长廊,见证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“护水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”兵营镇四条沟村支书冯刚道出基层干部的生态担当。三年前他带领“夕阳红志愿服务队”开启首场巡河,如今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队伍已壮大至40人,累计清理河道垃圾超1吨。老党员徐顺成的巡河身影成为移动的环保课堂,非遗传承人创作的山歌在田间地头传唱,科技志愿者架设的红外相机织就智慧监测网......全民护水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。
在守水护水实践中,竹溪县探索出“三共”治理新模式:党政主导搭建“共治平台”,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,县农业农村局联动乡镇建成沼液转化系统;全民参与构建“共管机制”,创新环保积分兑换、护水家训传承等激励机制;文明观察团助力打造“共享体系”,“溪城啄木鸟”文明观察团为197条溪流建立健康档案。这种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,让生态文明真正融入城市基因。
从2021年启动“全民护水”行动至今,全县已组建312支环保志愿服务队,发展650支“缘溪行”巡河小队,推动河道垃圾年清运量下降92%,1类水质的河流比比皆是。这一串数字背后,是广大竹溪儿女共同书写的绿色答卷。
下一步,竹溪县将以“文明河流”建设宣传活动为契机,持续深化“守水护水”文明实践,让全民护水从生态自觉升华为文明自觉,为一泓清水永续北送贡献更多竹溪担当。(田桢)